旅遊線路分類

雲南大理古城





- 1
- 2
- 3
- 4
- 5
門票信息: 在古城內遊覽免費
景點地址:雲南大理
交通信息: 從下關坐2路再轉乘4路,約40分鍾即可到達古城。另外,遊客也可乘位于建設路和文化路上的小巴前往,約30分鍾 從下關坐2路再轉乘4路,約40分鍾即可到達古城。另外,遊客也可乘位于建設路和文化路上的小巴前往,約30分鍾可到达古城。游客在大理古城内游览,主要靠步行。 如乘火车到大理,可直接在大理火车站坐8路公交车,终点站就是大理古城。
雲南大理古城简介:
大理古城简称榆城,位居风光亮丽的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方围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如果说,自治州首府下关给人以繁盛、喧闹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 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 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大理古城距下关很近,乘公共汽车十多分钟即可到达,城内各汽车站和主要宾馆前都有车前往。也可由下关乘小马车前往,不过千万要在上车前谈好价钱。 到大理古城旅游,如要留宿,城内有许多按照白族传统民居建造的旅馆可供选择,价格不算贵。
風花雪月
在大理當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傳誦的謎語詩,詩曰:
蟲入鳳窩不見鳥(風),七人頭上長青草(花);
細雨下在橫山上(雪),半個朋友不見了(月)。
这首诗谜的谜底就是大理最著名的風花雪月四景:“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
下關風
每年春、冬是下關的風季,一年之中,平均有35天以上的大風,最大風速達10級,下關因此而贏得了“風城”的雅號。
下關風的形成是因为苍山十九峰太高,挡住了东西两面的空气对流,而苍山斜阳峰和哀牢山脉的者摩山之间的下关天生桥峡谷便成了下关空气对流的出口,所以下关的风特别大。下關風还有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象:如人朝北走,风自南面吹来,风揭行人头上的帽子,自应落于身前,谁知是落在身后;如人向南走,风迎面吹来,揭行人头上的帽子,理应落在身后,反而落在面前。
上關花
上關位于大理蒼山雲弄峰之麓,是自唐代以來形成的拱衛大理的要塞。在關外花樹村有棵名“十裏香”的花樹,傳說爲仙人呂洞賓所種,花大如蓮,每年開12瓣,閏年開13瓣,花色黃白相間,美麗誘人。據《大理府志》記載和民間傳說,上關的和山花(十裏奇香樹)系優昙一類花卉,花狀如牡丹,大若拳頭,色白而微黃,果殼黑而堅硬,可作朝珠故又稱“朝珠花”。據記載此花在元朝至正年間尚存。
白族人民养花爱花已成习惯。现在的“上關花”是木莲花,此花在大理境内到处都可以见到。
蒼山雪
因蒼山海拔高,山頂氣溫低的緣故,積雪較厚,長年不化,即使到了夏季也是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燦爛炫目。
观赏蒼山雪,要在一定的位置、较远的距离,才可以全面看到这一壮观奇景,到了近处,又为群山所挡,只能看到片段的雪景。
洱海月
洱海的水,透明度较高,湖面碧波荡漾,每当风和日丽的夜晚, 行近洱海之滨,仰望天空,玉镜高悬,俯视海面,万顷银涛,一轮明月在海中随波飘荡。
每到農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邊的白族人家都要將木船劃到洱海中,欣賞相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雲彩、月亮和海水相映在一起,形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三道茶——喝不透過往意境
在大理,三道茶本來是白族喜筵上招待貴客的風俗,現在多作爲民俗表演了。
第一道茶,稱之爲“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先要吃苦。”第二道爲“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內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爲止。第三道茶稱之爲“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幹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爲六七分滿。
三道茶沖泡程序說來繁複,一般不過是三杯茶湯一一敬過罷了。所謂一苦、二甜、三回味,喝過一番,卻無論如何感覺不到原有的意境了,未免多少讓人有些失望。
古城第一門——文獻樓
位于大理古城南門外1公裏的文獻樓,素有古城第一門之稱,是大理古城的標志性建築。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名邦”匾两侧有清代文人周仁所写的长联:“朔溯汉唐以还,张叔传经,杜公讲学,硕彦通儒代有人,莫让文献遗风暗消在新潮流外;登楼台而望,鹫岭夕阳,鹤桥小路,熙来攮往咸安业。但愿妙香古国常住于大世界中”。这幅时联简单明了地介绍了大理古国风情。楼上楹联还有佚名氏的“百二山河双鹤拓;千秋文献一楼存”。 另有“文献楼”、“南诏故都”等匾额。楼的东墙上还镶嵌着一块刻有“张叔盛览故里”六字的石碑,传说汉代大理人张叔盛览负笈外出求学,是大理最早的汉文化传播者。这些碑刻楹联都是张扬大理人杰地灵的,使外来者未进城即感受到大理文化之风,建楼者颇具匠心。
文獻樓橫跨在南面進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兩旁柳樹成蔭,拂面依依,頗有詩情畫意,是官府迎送達官貴人的門戶。
文獻樓爲兩層歇山式土木石結構的镝樓,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築特色,它矗立在磚石結構門洞上面,雄偉壯麗。
文獻樓曆史上幾毀幾修,文獻樓重建工作于1998年11月28日開工,1999年4月29日竣工。重建後的文獻樓東西寬60米、南北長30米,主樓高24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
從蒼山俯看大理古城,文獻樓、南城門樓、五華樓,北城門樓一字排開,巍峨雄壯,使古城透出一種誘人氣韻。街道兩旁,白族民居古香古色。[cy_page]
古南诏的“天下第一樓”——五華樓
五華樓位于中國著名曆史文化名城大理,是古代南诏王的國賓館,又叫五花樓。
從南诏到元朝滅亡,大理發生五次大地震,每次地震必引發火災,五華樓三次被火燒毀,又三次得到重建,由于蒼山巨大的樹木已越來越難以找到,五華樓也越建越小,在新建或重建五華樓工程中,劍川木雕是必不可少的。劍川素有白族木雕之鄉美稱,木雕藝術蜚聲海內外,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早在唐代,劍川白族木匠就承擔了五華樓木雕構件的制作。
明朝初年,五華樓在戰亂中又被燒毀,明洪武年間,在易址重修大理古城時,將城中的鍾鼓樓改稱五華樓,但其規模格局已遠遠不如南诏時期的五華樓。1862年,清代地方官又集資重修五華樓,文化大革命時期,五華樓被拆除,裏面發現七十多塊元碑,1998年,大理州政府撥款重建五華樓。
今天的五華樓一帶,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書畫市場,經營品種包括書法,國畫類的山水花鳥、人物等等,還有皮畫、油畫等交易十分活躍,五華樓散發出新的活力。
南诏在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公元737年南诏王皮羅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幾經戰爭兼並,統一了六诏,建立起中國西南民族史上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南诏國曆時253年,與唐代相绐終。
南诏国最先定都太和城,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羊苴咩城的整个布局井然有序、庄重威严,很有王权的气概。其内部结构分五大部分,即宫、廷,高级官僚住宅区、南北通衢和客馆,南诏王丰佑在位时修建起五华楼,成为羊苴咩城的第六部分 。
豐佑爲南诏國第十代君主。在位期間,南诏國強盛一時,還屢次派兵侵入唐朝領土,有一次竟遠征並攻下四川成都。
豐佑統治南诏時期,崇佛之風特別興盛,佛寺遍布雲南境內,有小寺三幹,大寺八百,現在著名的崇聖寺三塔、石寶山石窟等,都與豐佑有著密切關系。
唐大中十年,即公元856年,南诏王豐佑在羊苴咩城內修建了一座宏偉的五華樓。周長2.5公裏,高30多米,可以居住一萬多人,下面還可以豎起五丈高的旗杆。
羊苴咩城作爲南诏國中晚期的都城達123年之後,以後鄭氏的“太長和國”,趙氏的“大天興國”,楊氏的“大義甯國”以及段氏的“大理國”,都以羊苴咩城爲國都。五華樓作爲國賓館的曆史也達數百年之久。每年三月十六,南诏時期的南诏王以及後來大理國的大理王都會在五華樓會見西南夷各個小國君長,和其他一些重要賓客,賜以酒席佳肴,奏以南诏、大理時期的音樂。
景點數據來自 雲南大理古城